全部 108課綱概論素養面面觀職業試探升學專區時事焦點
精選文章
歷史上這首樂曲「四分鐘鴉雀無聲」超特別! 認識五〇年代的機遇音樂
#古典音樂
# 約翰‧凱奇
# 機遇音樂
# 4′33″
更新時間   2024-04-26
瀏覽量   1,698
作者    黃玳庭
責任編輯    方語真
隨著時代發展,各式的文化都會隨之發展而產生變化,音樂文化也不例外。20世紀的音樂在古典音樂悠久的發展歷史中,有別於過去巴洛克時期、浪漫主義音樂,有著十分顯著的特色,這些特色多是過去未有的創新之舉。
說起古典音樂的發展,大家最先聯想到的可能是複雜的音樂理論、創作流派,或是想到音樂家高超的演奏技巧,以及古典音樂可能需要深層的音樂鑑賞能力才能理解等,多是讓人感受到陌生、距離感的詞彙,但這篇文章中不會談論到如此艱澀的話題,讓我們從一首「無聲的樂曲」來了解20世紀古典音樂的創新吧!

聽聽看:

「無聲的樂曲」──《4分33秒》
《4分33秒》(4′33″)是20世紀的音樂家約翰‧凱奇(John Cage)的著名作品之一,這首曲子分為三個樂章,演奏者坐在鋼琴前「演奏」這首曲子,但整首曲子卻不會用到任何一個琴鍵。看到這裡,你或許會感到疑問,既然這首曲子沒有彈奏任何音符,那麼在這4分33秒中,演奏者在演奏什麼?觀眾又在聽什麼?而這首曲子究竟想表達什麼呢?
約翰‧凱奇對於創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,他十分喜愛生活中被人們認為是噪音的聲響,這與20世紀部分作曲家的特色不謀而合。凱奇追求所謂的「自然」,他認為未經過人為介入、安排的音樂才是最好的,而《4分33秒》正是這個創作理念之下的產物,為了超越作曲家對音樂的限制,追求更接近自然的音樂,約翰‧凱奇創作出了這首曲子。

在這寂靜的4分33秒中,全場鴉雀無聲,安靜地都能聽到觀眾的呼吸聲、咳嗽聲、任何不經意移動而發出的聲響;演出者則透過手勢、動作,例如開合鋼琴蓋,推眼鏡、用手帕擦拭汗水,用身體來「演奏」這首曲子,但就是不會使用到樂器。約翰‧凱奇在這首樂曲中將人為的影響降到最低,所有聲響都是非刻意安排的,每次演出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。約翰‧凱奇藉由這首曲子,抽離了作曲家對於樂曲的侷限,也告訴了世人「真正的寂靜」是不可能實現的,儘管再怎麼安靜的場所,我們都無法避免像是血液流淌的細微聲音,自然也得不到完全的寂靜。
試想有一天,你去聽一場音樂會時,「聽到」《4分33秒》這首曲子,你會有什麼感想呢?坐在舞臺上卻不演奏樂器的音樂家是否會讓你感到疑問?在長達4分33秒的寂靜中,你或許會感到錯愕、情緒焦躁不安,而這正是《4分33秒》首演時臺下觀眾的感受。在《4分33秒》首演的最後,觀眾無法壓制心中的疑問暴動了起來,也使凱奇的創舉遭受到挫敗。

約翰‧凱奇的機遇音樂──當古典音樂遇上中國哲學
約翰‧凱奇是機遇音樂的先驅,這種音樂風格盛行於1950-1960年代。所謂的「機遇音樂」,就是在樂曲中加入偶發性的因素,作曲家在樂曲的某些段落,讓演奏者在演出當下加入自己的心境、想法,自由地演奏樂曲。這樣的形式讓演奏者不為樂譜所束縛,也大幅度地減少了作曲家對於樂曲的影響,《4分33秒》這首曲子可以說是最大程度地實現了機遇音樂的概念。
另外,約翰‧凱奇的機遇音樂,還加入了中國哲學思想《易經》的概念, 因此他十分追求「自然的音樂」,希望最大化減少樂曲中人為的刻意安排,為此,凱奇會以擲硬幣卜卦來創作音樂,後來甚至為了作曲設計了一套系統來決定樂曲的內容。除此之外, 凱奇的音樂、藝術思想也加入了禪宗的思維,使得凱奇的思想擁有更深層的意義,有些許書籍、論文專門研究禪宗對凱奇在思想文化層面的影響。

創新往往是一條孤獨的路
儘管約翰‧凱奇在《4分33秒》的首演遭受挫敗,不為時人所接受,但在愈70年後的今天,仍有知名樂團在音樂會中加入這首曲目,向凱奇領先時代的創舉致敬,凱奇的「無聲創作」也影響了後世的音樂創作者。
音樂本身並無對錯,音樂創作展現的是創作者的主觀感受,有些人無法接受凱奇的創意,但有些人卻從這首「無聲的樂曲」中體悟出了平日無法感受到的意境,並對此頗為讚賞。時代的先驅者通常是孤獨的,因為在創新的當下,除了努力開拓自己的創作之外,還須忍受旁人的指指點點,甚至是社會輿論。當你有一個富有創意的想法時,別急著抹煞掉自己的想法,認為自己與他人不同便是不正常的、不對的,這些與他人有異之處,正是你的獨特之處!不要害怕與別人不同,堅持、努力地往前邁進,你也可以走出屬於你的一條路。當你有一個創新的想法,不妨先拋開心中的害怕、成見的束縛,大膽地嘗試一次吧!

延伸閱讀: